(资料图)
近日,在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桐木村附近,有茶农发现一条长度约1米的动物。后经武夷山国家公园专业人员鉴定,该村民发现的这只动物为野生大鲵。经测量,该野生大鲵体长105厘米,胸径25厘米,体重达到9公斤,年龄在30岁以上,未发现受伤痕迹。今天,海都记者就来介绍有关大鲵的那些事儿。
被称作“水中大熊猫”
大鲵,因叫声像婴儿哭声,又被称作“娃娃鱼”。虽然它的名字中带有一个“鱼”字,但是它并不是鱼类,而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,被称为“水中大熊猫”。
资料显示,大鲵全长约1m,大者可达2m以上。它常栖息于海拔100~1200m的山区水流较为平缓的河流、大型溪流的岩洞或深潭中。成鲵多数单栖生活,幼体喜集群于石滩内,白天很少活动,偶尔上岸晒太阳,夜间活动频繁,主要以蟹、鱼、蛙、虾、水生昆虫为食。在福建省内,大鲵主要分布于连城、寿宁等地。
已是极度濒危物种
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大鲵又叫“娃娃鱼”,但是要是给地球上的物种进行“论资排辈”,大鲵可是当仁不让的“老玩家”。它在地球上活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.5亿年以前,与熊猫并称为“活化石”。
正因为大鲵的生存历史悠久,因此大鲵与中国历史渊源也颇为深厚。早在中国先秦古籍《山海经》中,就多次出现了关于“大鲵”的内容,例如“其中多人鱼,其状如鮷鱼,四足,其音如婴儿,食之无痴疾”“在其中多人鱼,四足,其音如宝,食之无痴疾”等等。这里所说的“人鱼”,就是“大鲵”。
多年以来,大鲵一直被划分为中国大鲵、日本大鲵、美洲大鲵3个物种。然而,由于环境的变化外加人为捕杀,目前中国大鲵处境最为危险。早在1988年,我国就将大鲵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(仅限野外种群);而在2004年,大鲵也被载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红色名录,属于极度濒危物种。
编辑:陈悦瑶
实习编辑:吴雅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