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市龙泉驿区全域国土空间规划
1、锚固本底,优化国土空间总体格局
统筹保护与发展,严守三条控制线
(资料图)
坚持底线思维,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,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、生态保护红线、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、规划产业发展、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。
构建“一山三片,一轴多组团”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
一山: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
一轴:东西城市轴线
三片:锦绣天府田园片、环城生态公园片、北部现代农业片
多组团:功能融合的城镇组团
2、提升质效,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
实现耕地的“三位一体”保护
夯实粮食安全根基,实施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,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,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则同责。
推动“耕地连片、园地进园”,构建“1+4+5”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
强化农业科技和设施支撑,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效能
3、保护山水,维育水林成网生态基底
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
以龙泉山为主体,维育森林生态系统
遵循“因地制宜,适地适树”原则,针对不同林种、不同制约因素制定森林修复方案,有效指导现有林地改造行动,将龙泉山打造成为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。
治水清污,构建河湖保护修复体系
通过水污染防治保护、生态岸线建设、水生态涵养修复,恢复重构健康水生态系统,构建“蓝网交织、水润龙泉” 的水系格局
4、节约集约,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
构建“1个中心城区-5个新市镇”的城镇体系
两业融合,加快构建“5+3”的现代化产业体系
增存并重,推动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
提升工业用地效益
5、乡村振兴,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
以“三带”为主体,培育乡村新经济新业态
充分利用“大运流量”,发挥绿色开放空间体系引流、聚人、兴业的作用,推动生态价值转化,打造环城生态产业带、锦绣田园产业带、龙泉山旅游休闲产业带。
构建“宜聚则聚、宜散则散”的农村居住形态
结合当地地形地貌、居住习惯、地域文化、居民点空间发展脉络和肌理特征,按照“宜聚则聚、宜散则散”的布局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居住形态。
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特色风貌
以“营美田、秀碧水、护密林、优路网、美宅院”等措施,营造“乐居田园”的林盘特色风貌。
强化乡村生活环境品质
围绕“建筑风貌、院坝环境、村旁环境、水旁环境、路旁环境、乡村卫生”开展整改修缮,强化乡村生活环境品质。
统筹治理,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
6、彰显特色,打造山水人文特色魅力空间
构建“三级、多要素”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
以“一核、两带、四片”的文化发展利用格局
形成“山城相望”的空间形态
重点地区风貌管控
7、提升品质,打造公园城市宜居生活地
统筹布局7类高标准、高品质的市区级重大公共服务设施
重点临城市中心、重大轴线在全域统筹布局重大公共服务设施,打破行政壁垒,实现重大公服设施跨区域共建共享,做强城市会客厅和城市形象展示窗口的功能。
以全域覆盖的城乡生活圈完善基本公共服务
构建“城镇辐射带动,中心村服务片区”的梯级城镇村生活服务圈模式。
8、强化支撑,增强韧性安全和治理效能
构建高效综合交通体系
构建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体系
构建安全韧性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
按照绿色低碳、提质增效的发展理念,统筹协调、全面提升供水、排水、电力、燃气、电信、环卫等市政工程服务水平,形成安全高效的能源基础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,着力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,着力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。
构建现代化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
9、开放协同,推动区域协调发展
以产业、交通、文化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
共建四川天府新区一体化区域
建设以技术研发转化和应用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集群,强化研发成果转化能力与成果孵化输出,联动“两区一城”共同打造智能智造产业转化集聚区,共同形成高能级科技创新体系。
建设轨道交通22号线、五环路、东二路等,强化一体化区域交通联系。
以多式联运和国家物流枢纽融入大港区依托成都公路口岸,加快建设物流“两大中心” ,打造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