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粒好种子是怎样“育”成的

中工网-工人日报   2023-06-17 05:58:58

原标题:我国近3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中,有七成以上经过海南三亚南繁试验基地育种(引题)


(相关资料图)

一粒好种子是怎样“育”成的(主题)

工人日报—中工网记者 赖书闻

阅读提示

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,给予了种子适宜的生长环境,大批农业工作者也因此从全国各地到海南繁殖育种。

芒种已过,海南省三亚市南繁试验基地麦田里的水稻即将迎来丰收,玉米地里也开始了新的一轮授粉制种。

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,给予了种子适宜的生长环境,大批农业工作者也因此从全国各地到海南繁殖育种,据统计,新中国成立以来,产生了近3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,其中70%以上经历了南繁加代和选育,覆盖物种达40多种,为“中国饭碗”打牢了基础。

优质环境全国独有

为探寻南繁育种情况,《工人日报》记者经多方打听,联系到了在南繁扎根20余年的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负责人刘波,穿过一片玉米地后,记者终于见到了本人。

皮肤黝黑,手机响个不停,这是刘波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。他把记者带到了自己的玉米试验地,每一块试验的土地都如数家珍,地里三三两两的工作人员正在给玉米授粉,“这几株长出的玉米粒比较甜,这几株存活率非常高……”刘波向记者介绍着。

从2002年来到海南,刘波与南繁育种的结缘开始了。用他的话说,来南繁才能与时间赛跑。上千次的排列组合式杂交,把培育的优点尽可能集中到一个品种上,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,而刘波却乐此不疲。他说:“培育出优良的品种,它的种子不一定能完全继承其优良的基因,往往需要再次进行培育,也许从头开始。”

海南独有的地理环境,能让种子的生育期明显缩短。“做农业必须来这里,不然你就跟不上科研的节奏,别人跑100米,你却只能跑50米。”刘波向记者介绍,“在这里培育的玉米加上优质的栽培技术,明显颗粒大,一般生育期也能减少几十天。”

培育一种能放心交到农民手上进行种植的品种,往往需要像刘波这样的农业人在南繁最少付出三五年的时间。

把控细节育出“好种”

施肥、授粉、标记、挂牌……一套套流程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,并进行记录。从之前的人工去雄,到现在的人工授粉,每一个步骤都在人为的把控之内。

面对一株株套好的纸袋,刘波向记者介绍:“不管是摘掉雄花,还是现在套上袋子进行授粉,都是为了保证杂交品种的纯度,不然保证不了,也没有办法知道每一株的组合情况。”

尽管一株株进行授粉工作量巨大,烈日下刘波依然带领着团队穿梭在试验田,身上的衣服不知道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多少次。“玉米粒的饱满,授粉成不成功是有直接原因的,看手感的硬度,饱满比较硬。”刘波介绍道。

同样,今年跟随导师来到南繁进行水稻培育的南京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2022级水稻栽培博士生耿直对记者说:“这里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,除了好的地理环境,还能互相交流学习。”

大部分来到南繁的科研工作者都是两边跑。5月后,一些科研人员暂时离开了南繁,而像刘波这样一年时间大部分坚守在南繁的人少,“培育成功的喜悦,是最能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。”刘波说。

打造更好的金字招牌

“种苗经常被老鼠啃食,灌溉也不方便,我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。”刘波还记得刚来南繁时候的样子,面对基础设施配备不全的情况,他还是选择留下来。

园区内车水马龙,工程区的工人抓紧建设,吊机、叉车作业繁忙,多个建筑项目平地而起。办公楼里也是一片忙碌,多个服务窗口都坐满了人,投资与招商的喜报连连,魅力崖州湾,投资兴业热土;试验田里,人才汇聚,大量新品种的种植试验持续开展……自2019年启动建设项目以来,从无到有,从有到优,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,历经3年多的时间,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新人才,精英汇聚在此,聚焦南繁种业与深海科技创新,围绕南繁种业与深海科技布局,利用三亚所处的地理优势,以高水平规划,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,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,一座先导科技新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近年来,海南针对南繁育种陆续出台《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(海南)建设规划(2015~2025)》《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(2018~2035)》《南繁科技城产业规划(2021~2035)》相关政策并高标准实施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,南繁育种基地的住宿条件、灌溉设施等有很大改善。南繁育种,也由之前的季节性加代繁育,向常年科研育种转变。

今年,2023中国种子大会集中展示了来自264家参展单位的1887个品种,涵盖玉米、水稻、杂粮、瓜果、蔬菜等作物类型,都是近几年通过审定和登记的品种。

为了更好地打造南繁这块金字招牌,“南繁博物馆”项目于去年10月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开工建设,占地面积19.38亩,总建筑面积约4.8万平方米,总投资约5.4亿元,主体工程将于今年12月完成。

相关新闻